考研上岸-收藏保存网址不迷路:kysa.com.cn
揭秘!考研学霸独家记忆秘籍,引领你从平凡走向卓越!
每一次阅读,每一次分享,都是对学长的认可与肯定。
这篇文章并非只是针对考研中的某一科目的学习方法,而是适用于广大考生在应试教育备考过程中的普遍技巧。因此,我强烈建议考研的同学们,都可以读一读,反思自我,看看自己是否有需要改进的地方。
当我们步入10月中旬,进入了考研的中后期,大多数同学会从“理解知识”的阶段慢慢过渡到“记忆知识”的阶段。特别是对于政治和文科性质的专业课,以及英语作文,这些内容都带有较大的背诵压力。因此,我收到的留言咨询问题越来越具有共性,大致都是围绕着如何背诵这样的问题,例如:
“《风中劲草核心考点》这本书需要全背吗?如果背不下来怎么办?”
"考研英语作文背不下多篇范文,背完了很快遗忘怎么办"
"专业课有好几本书,背不下来怎么办?考场上写不出几句话" ...此处省略了其他课程和题型的类似背诵问题。
让我们回顾一下我们的高考经历。对于文科生来说,历史、政治这两门“强记忆”性质的课程,甚至包括需要一定抽象思维的地理,都有很多依赖于记忆的部分。那么,理科生的高考成绩是完全由智商决定的吗?从我个人的经历来看,更多的是拼记忆力。或者说,如果你想考入清华北大这样的理科专业,可能离不开一定(较高)的智商基础,但如果你能“记忆更多的知识点”,考入一所还不错的学校,希望还是很大的。比如高中化学,实际上考试的往往是固定的一些知识点,只要你能牢记大部分的化学方程式、化学物质的特性等内容,那么考试就不会太难。
然而,高考并非我们今天的讨论重点,我们要讨论的是“记忆力并不全是天生决定的”。
首先,不可否认的是,一个人的记忆力水平有很大一部分是天生的,这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一个人的学习和考试表现。但更多的时候,当记忆力水平相近的人在背诵或记忆知识时效率不一样,主要的差异还是在于使用的方式或方法。
这些方法并不是什么秘籍,一旦我讲完,你们可能会觉得这些都是“老生常谈”。但,老生常谈,并不代表你已经做到了。你表现不好,很可能就是因为你连这些基本的技巧都没有做好。
(1)总结框架:从整体到局部,先背“枝干和骨架”再填充“细节和血肉”
举例来说,当我们背诵作文时,老师一定教过我们“列提纲”。先列出文章的段落结构和每个段落的主要论点,再去背诵,效率肯定会提高不少。这也是我在分享背诵考研英语作文的方法时提过的,"先背中文论点和结构,再背诵英文的语句"。
再比如,当我们背诵一本专业课的书时,首先肯定要“列出一本书的框架和主要内容”,最精简的可能就是目录。但目录往往逻辑不够符合记忆规律,因为目录是由浅入深的,更利于教学。但一本书还可以按照其他结构去总结出主要的框架,比如“从理论到应用的顺序”、“历史发展顺序”等方式。你总结出一本书的主要框架,再不断去记忆和回顾每一个分支章节的具体内容,这样的记忆方式可能会更省力。
(2)做题记忆:做题所能激发的记忆效率,是远超过读(口)和看(眼)的。
这是因为做题需要你动笔(手)、默读题(眼)、计算或区分备选答案的逻辑思考(脑子)。虽然我无法用科学的方法来证明这个过程,比如大脑、小脑、左脑、右脑等等。但我敢肯定,朗读和看书的记忆效率,绝对是远远比不上做题的。
很多时候,当你读或看的内容太多,你可能会变得麻木。你可能只是在机械地动嘴或眼睛,大脑可能已经睡着了。所以才会出现“早读打瞌睡”、“看书打瞌睡”,但很少有人在做题的时候打瞌睡。
以上两种方法是我最常用的,也是我感触最深的。在具体的记忆过程中,对于某个知识点,我会用各种小方法去努力记住它。
比如“谐音”,你还记得高中化学元素周期要背吗?常见的"钠镁铝硅磷"这五个元素,很多人读了很多遍也记不清顺序或者不能抗遗忘。我们化学老师教我们记成“那美女归您”。这段化学元素,我记得很多年啊....(这只是为了学习,没有任何恶意哈哈哈哈)
再比如“语境理解或辨析记忆”,理解知识点的“本质或原理”,自然能够更好的记住知识点。比如政治live当时讲过的这道题,正确地理解不同“修饰词”的区别,下次遇到就能辨认出正确错误选项。并不需要能背诵完整知识点,只需要在遇到时能辨析即可。
比如上题的“宪法保障是基础,司法保障是最后防线”。只要稍微思考,就能知道宪法作为根本大法必然是“基础或前提”。司法则是在民警、仲裁等行政手段调解失败,闹上法庭了,我觉得理解成“最后选择/防线”也不难,不需要特别去记忆。由于篇幅有限,其他的就不展开了。
我能想到的经验或记忆心得,大概就是上面提到的这些。
但我并不是在说“朗诵或看书”这种方法就是错的或者不能用。我只是想说,为了比对手更优秀,我们需要努力去寻找更高效率的方法。如果真的没有其他方法了,那我们也只能用最差的方法去记忆。
以上的方法我大致讲完了,确实很多人会觉得“道理我都懂啊”,这都是老生常谈。那为什么很少人能真正做到呢?
这是因为“执行力”是一种很难的要求,这些方法并非现成的,往往需要动脑思考或寻找。而人的天性是懒惰的,所以很多人容易陷入“战术上的勤奋,掩饰自己战略上的懒惰”。战术的勤奋,可能是指每天15个小时,拿着政治大纲解析读了半年了,吐槽这么拼为何还没记住。战略上的懒惰,就是你可能只是照搬了一些简单易操作的经验,却很少自己去总结或寻找更好的复习方法。
当你在考研,你已经是成年人了。我们做事需要以结果为导向。每天熬夜复习,确实值得赞扬和肯定,但我们一定要防止只是“感动自己”!如果你明知道自己的复习效率可能存在问题,那就一定要勇于停下来,总结不足,寻找改进的策略。
有时候,从平凡走向卓越的距离,只需要多问自己几次:“我还能做得更高效吗?”
备注:以上的语言描述,并没有不尊重任何同学的意思,只是我坦诚地分享了我认可和不认可的学习方式。这篇文章是我临时想起来写的,希望能对你们有所启发!